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项目 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范式
近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项目——原创非遗舞蹈《筛喽·晒喽》在黄山市黄山区完成外景实拍。此次拍摄以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为契机,通过跨学科协作,创新艺术思政教育模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创新实践:舞动山水间的沉浸式思政课堂
《筛喽・晒喽》以国家级非遗安徽花鼓灯为艺术内核,巧妙融合皖南“晒秋”民俗意象,首创“节气美学+劳动叙事”创作模式。拍摄现场,25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子以竹筛为道具,将花鼓灯“三道弯”的独特舞蹈韵律与晒秋劳动中的铺晒、抖筛等动作进行创新融合,在青山环绕的晒场生动演绎“门前晒场”“女子扬场”等核心舞段。与此同时,3名思政教师同步开展田野教学,紧密结合舞蹈场景,深入解析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深刻诠释“劳动创造幸福”的时代价值,真正实现了“舞姿即教具,山水即课堂”的沉浸式思政教育,让在场师生在艺术熏陶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


协同育人:构建全链条非遗传承创作体系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项目由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舞蹈学院和戏剧与传媒学院协同开展,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联动构建起全链条创作体系。教学实践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历时5个月深入研究皖南地区晒秋活动,通过“民俗符号-舞蹈语言-情感叙事”三层体系,成功实现了对劳动妇女现代形象的重构,为剧目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现场开展的艺术思政课教学,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劳动教育等内容与舞蹈叙事深度结合,把舞蹈动作中蕴含的“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精神升华为立德树人的生动素材;项目全程进行专业拍摄及后期支持,运用先进的影视技术强化舞蹈的叙事张力,让剧目在视觉呈现上更具感染力。《筛喽・晒喽》通过“舞蹈呈现—思政解读—影视传播”闭环,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赋能。

赋能乡村:探索传统艺术现代转化新路径
《筛喽・晒喽》深度服务文化振兴战略,通过三大创新举措彰显了高校的使命担当。在活态传承创新方面,剧目通过舞蹈语汇成功活化晒秋民俗,精心构建“非遗+美育+思政”教学案例,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教学范式。在社会服务实践层面,后续计划将其推广至“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平台,致力于形成传统艺术现代转化的“安徽高校样板”,让更多人领略到安徽本土优秀传统艺术的魅力。在青年价值引领方面,项目引导青年学子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激发青年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项目——原创非遗舞蹈《筛喽·晒喽》外景实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