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College overview

公开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信息公开 > 公开公告 >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2016年度自评报告

来源:作者:院办公室 编辑: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11-04 14:35:00    浏览次数:     


省教育厅: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6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皖教督函【2016】60号)要求,学院认真开展2016年度自评工作,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围绕学院办学、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情况进行了客观总结,现将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情况汇报如下。
 
目  录
一、办学基础能力、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情况
  1、办学基础能力
  2、办学定位
  3、学院事业发展规划与国家、省发展规划相契合
4、专业建设与文化产业适应情况
二、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情况
  1、教学工作在学院办学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巩固
  2、特聘客座教授、行业专家指导专业教学
  3、奖惩机制和制度建设对办学定位支撑情况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运行与质量及质量监控的吻合情况
   1、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工学结合
   2、强化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3、招生计划完成质量情况
   4、修订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5、加大学院督导的管理力度
   6、学生顶岗实习情况
四、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情况
1、更新教学设施,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投入
2、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3、图书资源的储备与利用
五、学生发展与社会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情况
   1、学生管理特色鲜明
   2、合理开展第二课程,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3、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社会影响力良好
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2、学院教育经费支出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情况。
   3、提高科研水平,使科研成果更具实效性。
   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不够规范。
   5、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还需完善。
   6、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待提高。
   7、需要完善“第三方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一、办学基础能力、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情况
近年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办学基础能力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是安徽省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艺术高职院校,学院前身安徽艺术学校创办于1956年,迄今已有60年办学历史。2003年,安徽省电影学校并入安徽艺术学校,成立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学院辖宣城路校区和丹霞路校区,占地面积共计11348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7045平方米。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藏书达23.9万册,常年订阅 106种期刊,数字化教学资源1475 GB,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
学院现设置19个高职专业,其中省级特色专业2个;各类在校生3000余人,2016年全日制招生人数1182人。现有专任教师269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45人,中级职称93人,初级职称82人,未定级4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70人,占师资结构26%。学院有计划安排教师参加高校进修、参加教育部、教育厅等组织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双师”素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引进和外聘具有实践经验的艺术专业团体的高级演职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践等各项教学工作,共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打造“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并重的师资队伍。
    2.办学定位
(1)明确教学定位,分步规划实施
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社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增强学院综合办学能力,逐步形成以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种形式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系,促进我省艺术职业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学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院全面落实安徽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努力实现 “创建国内一流高职艺术院校”这一总体目标。学院十三五规划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艺术职业学院”办学理念,力争在新时期实现新的跨越。
(2)多种措施,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教学中心地位。
一是学院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经常性召开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讨论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制定了院领导联系专业系制度,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参加听看课活动,开展形势政策和政治理论教育,帮助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院领导不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和实习、实训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排忧解难。
二是学院全力保障教学中心工作,学院优先保证教学经费,每年财务预算中均先满足教育教学经费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提高教师待遇;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学院在保证教育经费的前提下,挤出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建设了新校区一期工程38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及其附属设施和20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办公场所,后又完成了二期建设的美术楼、室内活动中心,每年投入大量经费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数字图书设备。充足的经费投入为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注重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学院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一是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开设思政课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二是完善各专业系党总支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宣传职能和战斗堡垒作用,适时开展各种形势的教育活动;三是抓好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使班主任、辅导员真正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正面引导,适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四是坚持每年举办业余党校学习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十四期培训班,共计近2800多名要求进步的学生得到了培训,发展学生党员累计500多人。五是学院结合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校友座谈等多种形式,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寓教于艺,贴近专业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院梦想舞台比赛、社会公益活动。其中高雅艺术进校园、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场演出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全省巡演,受到广泛好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了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学院事业发展规划与国家、省发展规划相契合
按省教育厅要求制定《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2016-2020)》和《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十三五”基本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期间,学院将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结合《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高职教育的部署,用五年左右时间,一要把我院建设成我省综合型、实践型、技能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争创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安徽文化特色鲜明的示范高职院校;二要提升办学效益,努力实现出人才、出作品,成为全省文艺创作生产和艺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三是要强化管理、保障民生、规范办学。依法健全现代高校办学制度体系,扩大社会服务领域,积极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充分利用艺术人才资源优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专业建设与文化产业适应情况
近几年来,学院积极提升各专业教学成果,调整各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条件,学院的练功房、琴房、小品室、化妆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语音教室、黑匣子、各类剧场等一体化教室等教学设施得到了广泛运用,实现课堂与实践场所一体化,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促进本地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对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二、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情况
1.教学工作在学院办学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巩固
(1)进一步加强对于教学工作的领导
2016年以来,在不到半年时间,学院党委、院长办公会共召开了10次教学教育专题会议,听取教学工作汇报,专项研究教学改革诸多问题,涉及艺术生产创作、招生宣传、师生艺术实践管理、系部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校地合作等。学院领导多次深入系部召开现场座谈会,研究指导各系的教改、学科建设发展及教学场地搬迁安排、统筹协调问题,充分体现了对教学中心工作始终一贯的高度重视。
(2)教学经费保障机制健全,投入加大
2015年以来,学院在“综合统筹、以收定支、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下,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保证教学经费的支出。依据批复的部门决算,2015年我院收入总计8237.3万元,其中列“205教育支出”总计5914.2万元,占收入总额的71.8%。2015年我院总支出为8570.4万元,相较上年支出增加171.81万元,增幅2.05%。2015年我院支出中,教育事业支出总计3667.5万元,占学院支出总额的42.8%。2015年学院教育事业支出中,专用材料支出70.7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的1.93%;教学仪器设备支出478.6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的13.1%;图书资料购置支出44.0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的1.2%;师资队伍培训支出15.6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的0.43%;实践教学类支出66.38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的1.9%。
(3)教研、科研水平逐年提升
学院充分利用文化产业项目、艺术实践基地聚集人才,一是新成立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成为安徽省戏曲舞台艺术研究基地之一,开展黄梅戏的历史传承与剧目创作研究、地域文化研究、音乐研究和美学研究。二是教师科研意识逐年增强,教科研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承担了一批省级教科研项目,并获得一些成果。在研立项的省部级、院级教科研项目共计38项,其中,教育部资源库建设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12项,安徽省质量工程及振兴计划项目16项,院级教科研项目8项。三是在科研经费方面,拨出专款作为教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且经费每年以不同的幅度增长;四是加强科研工作的管理,科研申报流程规范,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立项,严把质量关,对于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和振兴计划项目的年度检查验收工作实行常态化。
(4)坚持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2015年,学院与安徽演艺集团等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行业龙头企业探索深化全面合作,在订单招生、专业师资、实习实训、创作实践、定向就业等艺术人才培养全流程探索高层次的校企交流与合作。先后在合肥、黄山、江苏、浙江、珠海等地建成了一批合作紧密、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形成了涵盖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综艺五系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体系,如:安徽省武警总队文工团、江苏省盱眙县黄梅戏剧院,安徽省池州市黄梅戏剧院,安徽省铜陵市艺术剧院、安徽省六安市艺术剧院、宁波市歌舞团、芜湖港艺术团、扬州市歌舞团、珠海汉胜艺术团、杭州宋城文化城、无锡影视文化基地、合肥万达文化城等,为在校生提供充分的实训学习机会,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岗位选择。
(5)探索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做好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与省黄梅戏剧院、合肥市庐剧院、省徽京剧院等文化企业积极合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招收徽京定向班;与厦门航空公司签订了定向培养合作协议,成为安徽省第一家直接与航空公司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的学校。
二是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和平台反推教学改革,以“开发特色课程、打造精品课程、优化核心课程”为抓手,按照专业岗位群的需要,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由校、企双方整合师资实施教学,从培养源头上明确“文化企业一线岗位急需适用”的定位,确保实现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做到了质量优良、“适销对路”,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5年全院毕业生828人,就业793人,就业率95.8%,2015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3128元(不含升学和入伍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三是落实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署,开设网络创新创业在线课程,加强毕业生自主创业指导学习,做好“大学生创意园”等文化部重点项目的拓展,培养孵化毕业生成功创业。美术平面、多媒体制作、公共设计教学成果直接面向电商销售,引入产、学、研、商结合的概念,鼓励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直接参与市场生产,教师以一线经验反哺教学。通过产学研商结合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培训与艺术实践活动,提高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能力,提升学院在社会的影响力和集聚力。
(6)打造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进紧缺人才,注重在教学改革、艺术创作及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使用与锻炼人才。鼓励教师深入教学、深入文化行业一线开展技能、作品创新。
二是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坚持两年一度的中青年教师技能展示活动,表演类以专场展示、美术与传媒类以展览展示、基础教学类以公开课形式全面展示中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以展促教、以练促学,在实战训练展示中,提高师德素质和业务能力,造就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适应文化创新需求的学科带头人,对于促进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提到了重要的激励、鞭策、表彰作用。
三是聘请了大量的文化艺术行业一线骨干担任职业技能课程的主讲教师;聘请国内一流艺术家,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各项师资管理制度的落实、继续教育、企业锻炼、外出学习、研讨、参观、挂职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学院专业基础课程的主讲教师大部分具有专业背景,实践课的主讲教师绝大部分为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在各类大型比赛中获过奖项,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高水平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适应现代艺术教育需要,服务安徽艺术生产和创作,弘扬徽派文化。
(7)强化艺术实践,以赛代训、赛训结合、以演促学
为全面考察、展示和提升我院学生的理论应用、技术技巧、拓展创造等综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学院一是每年举办专业“励志杯”大赛,通过统一命题,教师指导、专家评审最后裁决名次的竞赛形式,考察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掌握,培养竞争意识,建立以赛促训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我院于成功承办了安徽省2016年高职组艺术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学生通过参加“全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农歌会演出、徽商大会演出、中博会演出、央企对接晚会、电视台春节晚会等演出、大赛的实践机会,提高了专业水平,锻炼了艺术舞台能力,提升了我院学科建设水平。近年来学生多次在各级技能大赛 、“文华艺术院校奖”、“梨园杯”、“小梅花”“荷花杯”等全国专业比赛中摘金夺银,证明了以赛促训的思路完全正确。
2.特聘客座教授、行业专家指导专业教学
学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过去两年里先后邀请徐昌俊、刘敏、马梅、胡淮北、夏小虎、李龙斌等国内知名艺术家回母校讲学,多次邀请国家一流艺术专业院校骨干教师对学院年轻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夯实教师专业基础;吸纳行业、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士的建议,与行业、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研究、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方案等提出了许多科学的可行性建议。加大与文化行业企业的师资双向交流,聘请文化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文化工作者到学院兼职任教,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文化企业兼职锻炼。2015年,学院师生比为1:1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教师人均在文化企业实践时间达15天。
3.奖惩机制和制度建设对办学定位支撑情况
高等学校教学奖惩制度对于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为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与管理、考核与聘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我院制定了《“教学、表演、创作、理论研究”艺术实践成果奖励办法》,学院对获国家、省、市和院级有关教学、教研成果和考核优秀的教师,每年教师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存在专业技术不熟练、理论功底不深厚、学历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年轻教师,学院鼓励年轻教师参加读研深造、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组织年轻教师赴外地交流学习等培训方式。我院规定,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职称时要求完成每周12个课时的最低工作量,教师完不成最低工作量将扣发教师责任津贴及教学质量奖;担任实践教学的老师必须有在企业锻炼的经历等,为学院教学改革专业的结构调整、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院现有高级职称人数达60多人,拥有一批在省内具有专业代表性和行业影响力的名家名师,众多中青年骨干教师茁壮成长。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运行与质量及质量监控的吻合情况
学院各专业系认真制定并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环节进行督导并及时反馈,将校内外实训环节纳入课程大纲,并做好总结和评定;我院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开发了适合学院师生实际需求的校本教材;制订了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1.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工学结合
学院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院艺术教育积累的经验,根据我院表演类和设计类两类专业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一是成立了包括行业一线专家在内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利用与全国演艺界的合作关系及每年的安徽省艺术院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有利条件,全面开展艺术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深入分析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结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加大实践类课时比例,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依靠校内实训基地,提高校内实践教学效果。合理安排和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内外文艺演出及艺术大赛,建立包括毕业顶岗实习的机制,努力做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9门,与企业合作开发黄梅戏表演、徽剧传承班、空乘等专业课程21门。
三是选用开发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尽可能地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近几年共选用教材近300种,其中高职高专教材180余种,占选用教材总数的69%。开发校本教材30余种,投入使用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强化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各专业利用一体化教室和符合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切实开展核心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工作,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演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如:音乐系打破了长期存在的音乐表演专业一对一授课模式,寻求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有机结合,在保持音乐表演专业一对一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传授、探讨、交流、实践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小组课;舞蹈系采用“尖子班”教学形式,培养的中国舞表演人才在教学中起到了专业示范作用。美术系教学改革,尝试建立导师工作室和现代学徒制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工作室研究方向,结合专业教学大纲及课程设置实现导师负责制,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导师负责学生所有课程教学及毕业创作、论文指导,让学生的学习与实训紧密结合,此外,在考核方法上也根据各专业自身特点,针对各门课程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
3.招生计划完成质量情况
我院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的高职计划每年为700人、1000人、994人(其中外省计划分别为0人、75人、 50人),在近三年来考生数(分别为52.77万、52.77万、50.99万)逐年递减,高职院校竞争加剧、外省计划根本无法完成的形势下,我院这三年的录取人数、录取率和报到率却在保持稳步上升,三年平均报到率超过80%,同时我院大部分计划投放在安徽省,在安徽省这三年的平均录取率达到100%,平均报到率达到81.68%,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居于前列。
4. 修订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建章立制,不断加大教学管理力度。一是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制定教研室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对教研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做好每学年教研室考评工作;三是加强学术交流活动的规范性,出台了《学术讲座管理办法》;四是加强科研经费规范管理,制定了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科研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规章制度;五是加强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制定了《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管理规定》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执行。学院还根据校情和人才培养发展需求,修订原有的规章制度,制定了一些新的管理监督规定,使得教学体系更加科学、规范,效果显著。
5.加大学院督导的管理力度
一是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教学行为,教师按照课表行课,掌握教材,2015年实施课酬改革制度后,严格考勤打卡制度,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二是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管,学院建立学院督查室-教务处督导组-系部检查小组三级督查体系,进一步督促检查教学工作的落实,每周上报检查情况,通报至院务会;三是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学院教学运转,保障办学秩序。四是规范教学检查,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要求各系召开学生座谈会,反馈教学相关意见;分管教学院领导亲自带领教学督查人员,进行期中教学工作检查,各系部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安排、教学实践等问题做专题汇报,解决实际问题。为加强教风考纪,在教学场所安装屏蔽仪,促进了学风、考风建设。
    6.学生顶岗实习情况
学院不断创新顶岗实习模式,探索“演学交融”的定岗实习形式。一是实习与就业结合顶岗实习模式。在学生半年的顶岗实习前,我院积极联系效益好、艺术人才需求量大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二是大型演出顶岗实习模式。
四、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情况
1.更新教学设施,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投入
公用计算机教学及设计专业教学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实训教学场馆,在学院财政的支持下,一直坚持三年轮替原则,每年对专业机房经行1/3数量的政府采购设备更新,以满足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的资源配置需求,计算机中心提出系统云端化、运算本地化的解决方案并获得各教学系部的一致支持。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在视频播放、移动终端录制视频回放、网络视频获取等几个方面,提出针对性运用智能电视及网络解决方案。
2.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学院已建成一批实践条件好、专业特色明显、服务教学科研的校内实践基地。包括宣城路校区剧场、丹霞路剧场、音乐厅、演播实训中心、服装设计与制作实践基地、动漫与设计实训基地、丝网印刷实验室、摄影棚、非线性编辑机房、录音棚、摄影作品展览厅等14个校内实践基地。学院现有校内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5551㎡,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总值715.8万元,且设施设备大部分都为近几年新购置,设备配套程度和类型上的实用性与先进性特点,满足了学院教学及技能鉴定的需要。其中,在宣城路校区和丹霞路分别有黑匣子、舞蹈楼剧场、音乐系剧场、实验剧场等四个剧场,均配有灯光,音响,舞台机械(含LED大屏)系统。老区剧场配有服装和道具两个工作室,服装种类齐全,共有近700套,戏曲、戏剧、舞蹈道具近百件,舞台实训设备配置水平基本满足我院实训教学需求以及学院各种文艺活动和大中型演出的需求 。
3.图书资源的储备与利用
我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办学生满意的图书馆”的理念,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齐备、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图书馆,为学生吸收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面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目前馆藏图书23.9万册,2014年采购纸质图书46万元,2015年采购纸质图书44万元, 2014年采购纸质期刊200种, 2015年采购纸质期刊188种,图书流通正常。
五、学生发展与社会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情况
学院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筹安排,层层落实,确保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确保毕业生顺利获得就业的通行证,提高就业质量。
1.学生管理特色鲜明
经过多年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打造两支队伍:一支是学生工作教师队伍,包括各学院分管书记、学工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目前,全校共有专职学生工作人员48人,兼职26人,每周召开一次学生工作例会,交流工作经验,研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学院建立辅导员进修学习或继续学位深造机制,每年考核评优。二是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包括学生会、社团、学生党员、志愿者等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不断完善团委对学生会、社团、志愿者等学生组织的指导机制,建立健全各类学生组织的规章制度,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组织真正成为学院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纽带。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为广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
2.合理开展第二课程,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浓厚的校园文化起到非常良好的环境育人功能。学校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制定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措施。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每年3月份举办校园文明礼貌月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弘扬了雷锋精神,进一步加强全院师生的环卫意识和文明礼貌习惯,加强学生日常礼貌常规教育,创造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师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二是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纪念日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定期开展学生宿舍区文化活动。举办“公寓是我家,我爱我家”征文比赛、文明宿舍评比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联谊活动。在学生宿舍区安装宣传板、阅报栏、宣传橱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表扬好人好事,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社会影响力良好
我院连续十多年举办安徽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每年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供大于求,毕业生实习报到率100%,就业率一直保持95%左右。学院自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以来,申请文化部及安徽省劳动部门有关文化艺术类方面职业鉴定项目达23个,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工种涵盖了礼仪主持人、服装模特、形象设计师、服装设计定制工种,鉴定人数达752人,解决了大量的学生职业资格认证。此外,学院还是省教育厅批准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安徽省语委办认可的普通话考试考点等,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现“双证”就业积极创造条件。
我院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通过自查,我院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是合理可行的,尤其专业实践课的比例凸显,表演专业实用性较强,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价值,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2016年9月22日安徽日报《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放歌—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喜迎60华诞》专题报道了我院60周年光辉历程,充分显示了我们在推动安徽地方文艺发展、艺术人才培养上的累累硕果。
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我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硕士以上学位占"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中,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的人数偏多;从事实习实训课教学的人数偏少;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具有行业特许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的考评员较少。我院今后应从数量和质量共同推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 充分发挥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双师型"教师的功能;加强校本教研,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执教能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2.学院教育经费支出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情况。如:预算调整幅度较大、项目申报不具体、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不够完备等。今后,需积极进一步加强综合预算的执行与监督,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严格按照完善的管理制度执行预算计划,并按照预算编制计划进行有效利用与共享,以保证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经济性。调动各系部积极参与综合预算管理工作,提高综合预算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力争通过几年的时间,将我院预算管理与预算执行能力提高到省教育厅对高校的统一要求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流程,充分发挥预算分配和监督职能,科学配置办学资源,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建立起“花钱先要预算、预算必须申报、申报必有项目、项目先要评审、评审才能入库、入库才能安排、安排必须执行、执行必须有效”的预算管理流程。
3、提高科研水平,使科研成果更具实效性。立足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需要,以教师自身的专业教学为基础,兼顾专业、行业及地域优化合作的研究;有效地把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活动统一协调起来,提高科研成果的针对性、时效性、可行性,要看得见、抓得住、用得上,在做好本职岗位工作的前提下,鼓励科学研究,对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给予必要的肯定与鼓励,提高教师通过学术研究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不够规范。在整个办学体系中,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科学,部分专业的教学模式还不能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规范,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需要进一步健全。
5.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大部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组织制度和平台构建还不够全面,校企融合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拓展,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6.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待提高。涉及学院的教学管理、教师薪酬、学籍管理、专业、课程、场地、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运行数据变化不能实时统一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工作重复、效率低下。加快成人远程教学设备、琴房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7.需要完善“第三方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各项评比活动,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在校内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对教学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反馈、约谈、限期整改等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进一步推进“毕业生综合技能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建立并完善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质量评价标准”,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为了客观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将引进由企业人员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建立并完善“第三方评价”制度,在部分专业进行试点评价,再逐级全面推广。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通过在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办学模式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建设,把我院致力打造成安徽省特色型、创新型、社会服务型的,融人才培养、艺术生产、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职院校 。